
最高20倍!压缩ChatGPT等模
原文来源:「极客Web3」 公众号
原文作者:0xmiddle
在Web3生态中,跨链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,它是打破链间孤岛、实现万链互联的关键设施。在过去,人们对跨链技术的探索和实践非常活跃,相关的跨链桥产品已经达到上百个,有的致力于构建一个统一的互操作层,有的则试图打通多链资产流通,愿景不尽相同,在技术方案上也各有取舍。
本文希望探讨的是:跨链桥的未来是怎样的?什么样的跨链协议更有前景?什么样的跨链应用更有可能获得大规模采用?开发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来构建跨链应用?下文中,作者将对跨链桥的发展趋势展开探讨,并先抛出三个核心论点:
安全、高性能的新一代跨链桥会成为主流
全链应用会成为新的 dApp 范式
USDC 等资产发行方的官方桥会取代流动性互换桥
正文:
跨链技术可以理解为是扩容的延伸,当一条链不足以承载所有交易请求时,那就让多链来承载,用跨链桥将他们连接起来。要理解跨链桥,首先要理清跨链桥要解决什么问题,以此分为不同的层次。
简单来看,跨链桥可以分为 协议层 和 应用层。协议层负责为跨链消息传递提供一个安全、有序的平台,而应用层则基于该平台构建 dApp 以面向用户,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各类需求。
协议层的核心是跨链消息传递的安全机制,也就是对跨链消息的验证方式。根据验证方式的不同,以及 Vitalik 等人的想法,业内曾将跨链桥划分为三种:基于哈希时间锁的原子交换、见证人验证 和 轻客户端验证。后来,Connext 创始人 Arjun Bhuptani 将跨链桥归纳为本地验证、外部验证和原生验证三种范式。
其中,本地验证仅适用于资产跨链,不能支持任意消息跨链,且用户体验并不友好(需要用户操作两次才能完成一笔交易)。一些最早采用此方案的跨链桥已经改弦更张,放弃了该路线。原生验证最安全,但成本太高,一方面是用户付出的 Gas 成本太高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不具备经济可行性。另一方面,开发者的 coding 成本太高,为了接入不同的区块链,需要分别开发对应的轻客户端验证程序,工程量极大,采用范围也极其有限。
最后,大多数跨链桥还是采用外部验证方案,用户的 Gas 成本和开发实现成本都相对较低,且支持任意消息跨链。但外部验证最被诟病的就是安全性,无论是今年暴雷的 Multichian ,还是此前被黑客盗取密钥的 RoninBridge(Axie Infinity 官方桥) 和 HorizenBridge(Harmony Chain 官方桥),都在告诉我们,单纯的外部验证方案无法成为跨链桥的终局!

跨链桥的安全隐患阻碍了跨链 dAPP 的发展,应用层在设计相应业务时变得十分谨慎,一来要尽可能避免与跨链互操作有关的环节,二来知名应用会倾向于自建跨链桥(AAVE、Maker、Compound 等头部 DeFi 项目都是如此)。可以想象,在一座治安很糟糕的城市,人们会选择尽量不出行,富人出行时则会自带保镖。
但让人欣慰的是,新一代更安全的跨链桥正在快速成长起来,它们当中有 LayerZero、Chainlink CCIP 这样的双安全层桥;有将 ZK 技术和轻客户端结合的 ZK 桥(代表项目:Polyhedra、MAP Protocol、Way Network);有将经济博弈机制用于保护跨链安全的乐观验证桥(代表项目:Nomad、cBridge );还有将 ZK 和 TEE 技术结合的桥(代表项目:Bool Network)。
想了解他们的具体机制,可以参考作者此前的文章《 Multichain 倒下了,拿什么拯救跨链桥?》
总之,新一代跨链桥基础设施在不牺牲性能的基础上,实现了更高的安全性,为应用层在跨链互操作相关设计上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最初,所有 dApp 几乎都部署在以太坊上,因为没的选。但随着应用层生态的繁荣,以太坊不堪重负,这给了其他公链发展的机会,先后出现了各种 ETH Killer,以及侧链、 Layer 2 。
从 dApp 的角度看,以太坊就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,人口众多但资源紧张、寸土寸金,如果我的业务场景对吞吐量要求较高,但对互操作性要求不高,那就可以部署在一条不太拥挤的侧链上。比如一家印刷厂或种植园就没必要开在上海,而可以在郊区选址。dYdX 出走以太坊的故事,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。
免责声明: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,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,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。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。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。

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
扫码加入OKEx社群
industry-frontier